而如果中国限制从美国进口多晶硅,中国的多晶硅生产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,而他们严重依赖煤电,并曾多次发生有毒化学物质泄露事件。
CEI:阻碍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李俊峰:毫无疑问是产能过剩,而且是严重过剩。而此刻寄望于政府出面救市,是讳疾忌医。
CEI:如果出现倒闭潮,会有那些结果?李俊峰:将会出现三种情况。其次,由于光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,贸易商形成买涨不买落的心态,进而迫使厂家大量恐慌性抛售光伏产品。如果行情不好,或选择裁员,或选择停产。并且由此带来国际贸易摩擦,要是企业的日子过得好,何必如此?中国的企业都想做行业第一,如果没有市场约束就会无限制地扩张下去。金融救不了光伏产业,只有光伏产业和光伏企业家们自己救自己。
这个陷阱在数年前已被预言,且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预警。能留下来的企业,一是需要不断创新,先进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现在应该响应国务院的号召,自觉地去限制产能的快速发展。
产能过剩会引起连锁反应:首先,产量严重过剩会造成大量光伏产品的积压,迫使厂家降价甩库存。在过去的几年中,地方政府更多地做了拔苗助长的事情。光伏行业的特性是,只有技术高、效率高、成本低的企业才有生存空间,而大多数小企业往往成本高、技术水平低、效率低。连续几年都是快速的扩张,包括去年的金融危机、欧债危机等等,整个全球经济都在负增长,我们的光伏还是增长了60%,我们市场有问题吗?没有。
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、国家气候中心主任、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告诉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》(下简称CEI):光伏企业唯有自救,别无他路。2007年我们开会的时候就发出过预警,盲目的扩张已经成了一个现实。
但最重要的是,中国光伏行业的突出问题还在自身。在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家说,希望政府出来能帮助解决融资问题。CEI:对体量无限大的追逐导致的必然结果?李俊峰:不是市场出了问题,也不是政府出了问题,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。CEI:政府该出来救市吗?李俊峰:政府怎么救?首先,我还要再澄清一下,目前光伏产业呈现的发展困境,不是政策造成的,是我们的企业家和金融推手共同造成的。
第三,一批企业会选择苦熬。比如中国一些知名的晶硅制造企业都在苦苦挣扎,国际上一些企业为此破产。第一,一批睿智的企业会选择及时退出。CEI:在光伏行业,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李俊峰:既不能不作为不支持,更不能拔苗助长。
第二,一批企业未及时退出,银行对其停贷,资金链断裂,不得不破产退出。比如之前工人是放假半个月,现在放假三个月,企业停产,行情好转后再上岗。
李俊峰:当然我反对这种以贸易保护为目的的行为,但也不赞成中国与欧美就此展开贸易战,因为没有意义。而且我对双反案的前景比较悲观,因为这个案子里只有利益,没有规则可言。
CEI:那么,很多企业可能会就此倒下?李俊峰:总要有人为错误埋单。爆发性的增长必定带来爆发性的危机。他表示,对于个别企业的处境和行为不便发表看法,但中国光伏行业目前患上的是通病和重症,将病因归咎于国际贸易壁垒无济于事。在中国应该有50GW以上的产能,并且还在不时地冒出来几个GW级的企业。中国光伏产业正在自己编织的美好愿景中竭力挣扎。二是要建立牢固的上下游关系,现在很多光伏企业经常毁约,失去市场信誉。
市场是有限的,市场不是无限的。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很多,这些都比破产要付出的代价小很多。
最后,每个企业都搏得只剩下了最后一滴血,大企业大不起来,小企业也小不下去。CEI:光伏行业的转机何时出现?李俊峰:整合完成时。
CEI:让市场自身来选择?李俊峰:是的。CEI:阻碍光伏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什么?李俊峰:毫无疑问是产能过剩,而且是严重过剩。
而此刻寄望于政府出面救市,是讳疾忌医。CEI:如果出现倒闭潮,会有那些结果?李俊峰:将会出现三种情况。其次,由于光伏产品价格不断下降,贸易商形成买涨不买落的心态,进而迫使厂家大量恐慌性抛售光伏产品。如果行情不好,或选择裁员,或选择停产。
并且由此带来国际贸易摩擦,要是企业的日子过得好,何必如此?中国的企业都想做行业第一,如果没有市场约束就会无限制地扩张下去。金融救不了光伏产业,只有光伏产业和光伏企业家们自己救自己。
这个陷阱在数年前已被预言,且得到了监管部门的预警。能留下来的企业,一是需要不断创新,先进的产能永远不会过剩
他表示,对于个别企业的处境和行为不便发表看法,但中国光伏行业目前患上的是通病和重症,将病因归咎于国际贸易壁垒无济于事。而此刻寄望于政府出面救市,是讳疾忌医。
企业可选择的余地很多,这些都比破产要付出的代价小很多。核心问题在光伏企业自身。CEI:对体量无限大的追逐导致的必然结果?李俊峰:不是市场出了问题,也不是政府出了问题,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。市场是有限的,市场不是无限的。
如今,这个陷阱还看不见底。现在看来,这只是一个陷阱。
现在应该响应国务院的号召,自觉地去限制产能的快速发展。CEI:那么,很多企业可能会就此倒下?李俊峰:总要有人为错误埋单。
我想问:解决了融资问题,是不是还要继续扩大产能?产能扩大得会更快?这不是火上浇油吗?所以我不赞成政府放松警惕,给企业输血。但在欧美国家,企业破产重组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